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友之窗 > 校友动态 > 正文

【萃英记忆】刘向兵:兰大有一种奉献的基调和精神

日期: 2017-04-17 阅读:

时间:2016年7月7日

地点:中国劳动关系学院

人物:刘向兵

采访人:王秋林 牛景海

摄影:红叶

文字摘录:朱丽祯(2014级历史基地班志愿者)

文稿审定:段小平 陈闻歌

王:刘院长,您好。我们学校档案馆现在在搞一个“萃英记忆工程”,请我们的老先生、老校友,还有兰大的老朋友,回忆在兰大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经历,回忆给他们留下印象的人和事。我们通过这种人物采访、录音录像的形式,把老校友们对兰大的回忆留下来,把老校友们的形象留下来,为后来者了解、认识兰大留存一些资料。另一方面,对现在的学生、青年教工有教育意义的,我们可以整理成文字。这本书(赠送《我的兰大-人物访谈录1》)就是我们这项工作的一个成果,这是第一辑。这项工作是从2012年3月先从老先生开始的,现在慢慢地扩展到一些老校友。

刘:很惭愧啊,我哪够格参加这个“萃英记忆工程”。

王:您别客气。我们不只是针对杰出校友的采访,只要是兰大人,有故事可讲,愿意讲,我们都欢迎。您是做得非常好的校友,请您给我们做一些回忆。

刘:谢谢。

再回首,兰大情难忘

王:您是学生命科学的?

刘:对,我在800全讯白菜官方网站,当时叫生物系。先来回忆回忆兰大。我1986年参加高考,当时是我们县上的状元,理科第一名。我们那一代人受一个口号的影响,“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”,所以我在理科里面选,选来选去,觉得生命科学挺有意思,中学生物学得也还可以,就选了这个专业。

我在兰大一共是六年,是“4+2”,在兰大读书是四年,工作是两年。我觉得这六年对我的人生,从学习、学业、专业,包括学习方法、思维方式的培养、知识的浇灌,都是非常扎实的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做人,使我形成一个好的、我认为以后很受益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基本的理念。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两大方面。第三大方面就是,在学校我还收获了情感,师生的情感、同学的情感,还包括谈恋爱、建立家庭。这三个方面里,从知识、学业的培养来看,兰大生物系应该说有一批著名的学者,有一个非常好的系风。中科院院士郑国锠教授虽然没有给我们直接授业,但是我们经常见到他在实验室工作,那时候他应该已是70岁左右高龄了,还经常在实验室自己做实验。我们系里老师也经常给我们讲郑先生的一些故事,比如说他对实验设备、仪器怎么爱护、做切片怎么洗了再用、怎么节省,我们就觉得这么大的名家,在这些方面还非常细致、非常节俭,很敬佩。包括见到他本人,也感到他非常朴实,根本看不出是一个大学者。生物系还有很多老师,像杨汉民教授,如果他站在田间地头,你会觉得他就是个农民,非常朴实。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,学业方面的收获。上课的老师都讲得非常好,有一位施德昌教授,讲动物学的;蒲训老师,讲植物分类的;安黎哲老师,给我们带植物实验。

吕忠恕先生、仝允栩先生、王香亭先生等,虽然都没有给我们上过课,但我也都知道。(我)就觉得这个系非常厚重,几代人传承下来一种非常好的、严谨的作风,对我们学业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严,这一点对我后来到人民大学,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,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我会觉得学习就应该是那个样子,就是上课努力学习,课外应该上自习,应该到图书馆。包括实验的环节,考试的环节,都应该非常严,学生就应该这样读书。可见兰大给我打上了多深的烙印。

我们的班主任王小兰老师,就像大姐一样,关心我们生活、关心我们学习、关心我们个人的一些事。那时候咱们兰大的班主任制度非常细致。王老师每周必须要跟我们见一次面,周末晚上先到女生宿舍去聊一聊,聊完了就到男生宿舍,男生宿舍就可以聊得时间长一点,跟我们方方面面聊,我们都聊不过她。有时候一到周末我们同学都害怕,就说王老师又要来聊了……她的那种对学生的关心,系里对学生的关怀,现在想来是非常有感染力的。后来我也当过班主任,也当过辅导员,我就一直以他们为榜样。那时我们的辅导员、团总支书记是黎军老师,黎军对我们也是非常好的。还有刘宏勋老师,当时是系党总支副书记,也非常关心学生、关心大家的成长。这方面,我觉得制度设计得很好,就是除了团学组织、党团组织这个体系,还有班主任、专业老师的这种关心。那时候就知道兰大和生物系是把这些孩子当成精品、当成人才来打磨、来培养的。

那时候我们是小班,一个班就20个人,同学关系也特别亲,当时学风也特别好。所以对我的学习、知识的积累、学风的塑造,都有很好的帮助。虽然我后来没有做理工科的研究,转成文科了,但是这些东西对我的塑造、对我的帮助非常大,这一点上我是非常感谢咱们母校的,感谢咱们生物系的老师们,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。

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我的价值观、人生观的培养。兰大的校风,我们那时候叫“勤奋、求实、进取”,现在看来这三句话讲得非常透。“勤奋”就是努力学习、努力培养本领;“求实”就是说这个学校有一种质朴的风格,不太去炫耀、不太去张扬,默默地贡献,默默地前行,我觉得兰大有一种奉献的基调、奉献的精神,所以你看我们的同学、我们的师兄弟、广大兰大校友,应该说在全国各地、在中央国家机关、在高校,都属于很有担当精神的,同时也有发展后劲,有这么一种特质,这一点也是咱们兰大给我的一个很大的培养。包括认识问题、观察问题、分析问题的方法。那时候西方思潮(注: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)非常活跃,但是咱们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并没有放松。大家有什么看法、有什么问题,学校和系里是很包容的,给大家一种探索的机会,不会强行压着你去接受。但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,包括对国家、对社会怎么看待,怎么做到爱国。

第三个方面就是我在兰大期间,那六年,我从师生的情谊、从同学的情谊、从爱情这些方面,也有收获。咱们兰大风气很好,师生之间平等关爱。我后来到了人民大学,我发现人大也有这样一个特点,不像有些学校老师和学生不可能那么平等,学生很多时候战战兢兢。咱们学校老师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,另外也给大家一种比较民主、平等的包容,所以后来我们跟很多老师都处得非常好。

王:您爱人也是兰大的?

刘:她是生物系的,是我同一个专业的师妹。

王:您后来留校做了辅导员,是吧?

刘:是的,我毕业就留校做团总支书记。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同学,我们班上的20个人,我们年级120多人,关系都非常好,现在微信群还联系、沟通,可以说一辈子最好的朋友都在这个时期。这可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收获,包括爱情、家庭。好像兰大人找兰大人的比较多,到北京来的好多同学一家都是兰大的。

牛:他们说成(功)的比较多,其他学校好多毕业后就分开了。

王:而且成了以后一直坚守的也比较多。

刘:对对。你们总结得很好。

王:这个话好像上一次北京校友会聚会的时候“重走红地毯”,搞这个活动的时候总结的。

刘:那个活动挺好的,我当时还想参加,可惜那时候在外地挂职,不在北京。

牛:以后还有机会,成了保留节目了。

刘:我大概就想到这么几个方面,我觉得学校给了我们很好的塑造、很好的熏陶,这是一辈子骨子里都会带着的。后来我到了人民大学,人民大学也有相似的这样一种精神,她是共产党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,比较有担当意识,也比较朴实,也是培养大批建设者,培养建设型人才。所以我到了人大以后觉得脾气、秉性都能对得上,在人大也是非常受益,后来咱们兰大人到人大工作的也不少,像人大后来有一个副书记吴付来也是咱们兰大人,他是咱们兰大的研究生。

忆往昔,成长趣事多

王:您留下来担任生物系的团总支书记,当时做了些什么工作?

刘:当时有一个(印象),生物系体育比较强,在全校基本还算前几位,前三位,所以我们那时候运动会方面,每年我们都组织得很努力,我们也有一批很优秀的运动员,不是特招的。

王:那时候还没有特招生。

刘:对。一个是运动会我们每年组织。另外一个(印象),是生物系有一个“爱鸟周”,“爱鸟周”结合生物系的特点,每年都要搞,每年三月份有一周,我们把那些鸟类标本拿到东方红广场去展示,然后给老百姓讲解鸟类,讲解识别鸟类、爱鸟护鸟这些知识。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参与了,所以我做了团总支书记后,就把这个活动搞大了,搞成了“爱鸟周暨野生动物保护月”。这一个月里不光搞标本展示,还搞风筝大赛,把中学生组织起来搞风筝大赛,搞全校的征文比赛,搞演讲比赛,还向甘肃省林业厅、野生动物保护局争取了些活动经费。后来我离开兰大时,刘宏勋老师总结说,刘向兵在当团总支书记的时候,争取到的活动经费是有史以来最多的。

那个活动还得益于我当时选修的一个公共课,我那时是学理科的,但是不太安分,老是想多学点什么,选了很多文科的课,像文化学、人类学、社会学、世界经济什么的,对新鲜的东西比较感兴趣。正好王维平、穆建刚他们开公共关系课,还有李磊(后来离开兰大到人大读了博士,再后来去传媒大学了)。他们几个人一起开了一门很时尚的课——公共关系,我就觉得那套东西很好,搞这些大型活动叫“公共关系六部曲”,实际上就是分析形式、制定方案、策划、实施,到最后怎么宣传,怎么再完善方案,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,光搞个活动那只是一个活动,把公关的理念用上的话就可以把它搞得很扎实,效应很全面。所以我就按这个思路设计这样一个东西。最后还有总结,我要求所有参与活动的团干部、学生会干部,每个人要写一篇论文,不是一般总结性的东西,就是论文。结果好多人钻研钻研,还写出了些东西,记得我们当时还搞了个小册子。

这是一个活动。另外记忆深刻的就是我们每年都要搞的“兰花杯”学术论文比赛,当时是请谁支持呢,就是请生物系的兰州兰花研究开发公司总经理,那位教授叫谷祝平,每年找他给我们赞助,我们冠名给他,最后搞成了理工科里面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术活动。中文系有一个“好望角”论文比赛,是文科的,我们理科的就是“兰花杯”,搞得还很隆重。这里面发现了一些学术苗子,(读)大一、大二时就可以看出来了,他们的论文已经有那种味道了。后来有好多人成长得很好。

另外,我在留校之前,当系学生会主席的时候,当时的校学生会秘书长张跃进老师把我们这些系学生会的主席,拉到校学生会搞干部交流,让我们去校学生会各个部兼任部长。我当时兼任了校学生会的伙管委的主任,就是管伙食的。我就积极发动学生去监督伙食,跟食堂对话。应该也是起了一些作用的,校领导包括刘淑华都跟着我们一起到食堂吃饭、体验。

这些事也反映了咱们学校是很包容的,我在上学的时候还闯过点小祸,有点“刺儿头”,但后来还是留校了。团委的老师、生物系的老师,刘宏勋老师等,都对我非常包容,一句“娃娃年轻嘛”,就很柔和地把这些事化解了。最后让我们自己去思考,自己把道理想通。如果当时这些老师打一打、压一压,可能从此我们就对这些东西反感了,甚至价值观都可能变化了。我觉得我们就是在一种很好的呵护、包容下,慢慢走上了比较顺畅的道路,学校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、成长的过程。这也是咱们兰大给我非常深的印象。

看今朝,母校新发展

王: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,对您后来做领导对下属的要求可能也是一种影响,这也是非常好的故事。您现在离开兰大了,回过头来看兰大今天的发展,有什么建议?

刘:我觉得兰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之中,应该是受冲击比较大的一所高校,受委屈最大的一所高校。在全国的大学里面,大家一直在看着。我觉得咱们学校这么多年坚持办学定位、办学特色不动摇,坚持做西部文章,非常不容易,也值得钦佩。应该说大的战略上面,这么多年咱们学校没有什么问题,就是这样一个大的环境。

下一步,我觉得咱们学校一方面立足特色,把特色再做得强一些。理工科里面的化学、物理、生命科学、地质、地理、大气、资源环境都是很好的,跟西部相关的这些学科,咱们继续做强,大力引进人才,加强国际发表,这个路子咱们还得坚持。包括拿出一定力度来奖励。我不知道咱们现在国际发表奖励怎么样,不要去听别的学校或者是别的人怎么讲,这些方面特别是理工科、国际性很强的学科,还是要坚持这样一个力度,甚至比别的学校力度还要大,才能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。文科方面,我知道敦煌学、民族学,还有文史哲都有自己的优势,这几年经济学、法律等方面也都不错,我觉得可以继续把咱们的优势做强。

另外一个,咱们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“一带一路”。咱们兰州在“一带一路”那么重要的一个节点上,咱们就向西开放。这几年其实已经能做到了。在中亚,在阿拉伯国家,咱们有很多合作关系。同时把与美国、欧洲的交流做得再扎实些。兰大已经联合国内外很多高校成立了“一带一路”高校联盟,就非常有前瞻性。我曾给人大(注:中国人民大学)建议过,人大应该加入进去,“一带一路”对北京的高校而言,反而不一定有太大优势。咱们有很好的条件举这个旗帜。

我想大概学科发展也就是这些方面,别的我也再提不出什么。另外就是新校区。建新校区要放在学校长远发展、百年大计的高度好好规划,如果确定了就坚定不移地规划建设。现在全国很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,人大马上也是这样,要搞通州校区,距离现在的主校区(中关村校区)50多公里的路程;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河北涿州有个校区,要去的话单程是70分钟。多校区办学是每个学校都面临的问题,关键是把管理机制搞好,交通搞好,不要影响教学质量。

王:今年(2016年)是兰大生命学科七十周年。800全讯白菜官方网站正在筹划一个纪念性的活动,这是一;还有一个(活动)就是吕忠恕先生诞辰一百周年。您对800全讯白菜官方网站七十周年能不能说点什么?

刘:生命学科70周年,我看有些微信群还在转,还在想能不能回去一下。我后来没在这个专业,见了老师、见了同学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。他们讨论的话题,很多我已经跟不上、听不懂了,也有点心理障碍。我觉得生科院可以抓住这个契机,好好策划、好好宣传,特别是把这些年的人才,杰出人才,宣传一下,现在中科院不是有一个“兰大军团”吗?中科院的“兰大军团”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咱们生科院培养的,像杨维才、路铁刚这些人都是我们师兄,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也有些所长、书记。现在有新媒体手段,可以进行很好的展示和宣传。另外就是召开高水平的研讨会,国际前沿的,我觉得咱们完全有这个实力,光咱们学生回来就会有很多的成果,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机遇。要把我们这些大师,比如吕忠恕先生、郑国锠先生,把这些名师、大师很好地展示,我觉得一定能够办得很好。

启后人,学长留寄语

王:您毕业以后基本一直在教育行业,以您成长的经历,来给学弟学妹们说几句话。

刘:我可以给学弟学妹们讲的是,兰大是值得热爱、值得一辈子为之骄傲的热土。我可以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,讲讲兰大如何值得我们去热爱。这几年招生咨询遇到一些好友,我都会推荐他们的孩子上兰大,这么一所“985”高校,她的影响、她的地位、她的价值可以说是被低估了,其实这个学校是能够成就人才,值得去读的。如果要给他们建议,就是让大家去热爱这个学校,不要怕落寞,不要怕吃苦,不要怕条件艰苦,就跟我们一代一代兰大人一样,能够坚定地、朴实地去努力。我觉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我们兰大人会有自己的担当,不要妄自菲薄,让历史告诉别人,用我们优秀的校友、优秀的成果来告诉我们这些后面的人。

王:谢谢刘院长。请在我们的留言簿上留言。

刘:好。(写)兰大是我们学习知识、培养情操、收获真爱的生命家园,是值得广大师弟师妹热爱并自豪的一方热土。

【人物简介】

刘向兵,男,汉族,1967年12月出生,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,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86年考入999全讯白菜网生物系,1990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工作。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。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。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,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,挂职任中卫市委常委,市政府党组成员、副市长。现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、党委副书记。

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、大学战略管理、中国人民大学校史、应用型本科教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。出版专著和主编、参编《大学战略管理导论》、《大学战略管理散论》、《中国人民大学纪事(1937-2007)》、《求是园名家自述》等著作14部。发表论文40多篇,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20多篇。主持和参与主持课题12项,其中省部级课题5项。主要学术兼职有: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、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等。